形态描述
测量标本11尾,体长252-1130mm;采自福建平潭、三沙,南海。
体长为体高的28.9-36.0 (31.5) 倍,为体宽的30.6-41.8 (34.6) 倍,为肛前躯干长的2.1-2.2 (2.1)倍,为背鳍前距的5.2-5.9 (5.5) 倍,为胸鳍长的50.4-54.7 (52.4) 倍。头长为吻长的8.6-10.4 (9.7) 倍,为眼径的19.3-33.1 (24.8) 倍,为眼间隔的9.8-15.7 (13.3) 倍。口裂长为口裂宽的1.8-2.4 (2.2) 倍。
体延长,躯干部圆柱形,尾的后部稍侧扁。头中大。吻短小,尖形。眼小,长圆形;眼间隔较宽阔,近平坦。鼻孔每侧2个,分离,相距较近;前鼻孔短管状,位于吻部中间的侧下方;后鼻孔较大,裂缝状,位于眼前缘下方上唇的边缘。口宽大,前位。口裂向后伸达眼的远后下方,口裂长约为头长的2/5-1/2。上下颌约等长,或下颌微突出。齿细小而尖锐;上颌齿2行,外行排列较稀疏,内行较密,幼鱼内行齿较大;下颌齿1行,前方数个齿较大;前颌骨齿1行,共4-5个,较大;犁骨齿1行,细长,犬齿状。上下唇边缘均具1行细小的唇须,大小及长短不等,排列不规则,不甚明显。舌附于口底。鳃孔小。肛门位于体中部的稍前方。
体无鳞,皮肤光滑;侧线孔明显。
背鳍起点与鳃孔后方较远处相对,起点至鳃孔的距离约为头长的1/2-3/5。臀鳍起点在肛门后方。背鳍和臀鳍均较发达,止于尾端的稍前方,不相连续。胸鳍短小,仅为头长1/5-1/4。无尾鳍,尾端尖秃。
液浸标本头背黑褐色,体背侧暗褐色,腹侧淡黄色,腹面淡白色。体上侧散布有细小的黑色斑点。头上粘液孔及侧线孔均呈黑色。背鳍和臀鳍的边缘均为黑色。胸鳍淡褐色。
体长为体高的28.9-36.0 (31.5) 倍,为体宽的30.6-41.8 (34.6) 倍,为肛前躯干长的2.1-2.2 (2.1)倍,为背鳍前距的5.2-5.9 (5.5) 倍,为胸鳍长的50.4-54.7 (52.4) 倍。头长为吻长的8.6-10.4 (9.7) 倍,为眼径的19.3-33.1 (24.8) 倍,为眼间隔的9.8-15.7 (13.3) 倍。口裂长为口裂宽的1.8-2.4 (2.2) 倍。
体延长,躯干部圆柱形,尾的后部稍侧扁。头中大。吻短小,尖形。眼小,长圆形;眼间隔较宽阔,近平坦。鼻孔每侧2个,分离,相距较近;前鼻孔短管状,位于吻部中间的侧下方;后鼻孔较大,裂缝状,位于眼前缘下方上唇的边缘。口宽大,前位。口裂向后伸达眼的远后下方,口裂长约为头长的2/5-1/2。上下颌约等长,或下颌微突出。齿细小而尖锐;上颌齿2行,外行排列较稀疏,内行较密,幼鱼内行齿较大;下颌齿1行,前方数个齿较大;前颌骨齿1行,共4-5个,较大;犁骨齿1行,细长,犬齿状。上下唇边缘均具1行细小的唇须,大小及长短不等,排列不规则,不甚明显。舌附于口底。鳃孔小。肛门位于体中部的稍前方。
体无鳞,皮肤光滑;侧线孔明显。
背鳍起点与鳃孔后方较远处相对,起点至鳃孔的距离约为头长的1/2-3/5。臀鳍起点在肛门后方。背鳍和臀鳍均较发达,止于尾端的稍前方,不相连续。胸鳍短小,仅为头长1/5-1/4。无尾鳍,尾端尖秃。
液浸标本头背黑褐色,体背侧暗褐色,腹侧淡黄色,腹面淡白色。体上侧散布有细小的黑色斑点。头上粘液孔及侧线孔均呈黑色。背鳍和臀鳍的边缘均为黑色。胸鳍淡褐色。
生物学
为近岸暖水性较大型底层鱼类,肉质肥美,含脂量较高,为滋补食品。栖息于泥沙或沙泥底质的浅海区。游泳迅速,体躯伸屈有力,善于用尾尖挖土。性凶猛、贪食,以虾姑、蟹类和其它底层鱼类为食。成熟个体一般体长1m左右,体重1-1.5kg,大的可达3kg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